支持的力量 #
人的生活,不是说,我想活成什么样,然后我脑袋一震,变身,巴拉巴拉,我就变成这个逼样了,不是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每次想改变自己的生活,往往徒劳无功,他们只是倾向于模仿旁人生活中那些光彩的部分。
看见艺术家的洒脱,就想学洒脱,看见政治家的威风,就想学威风。这样的模仿仅仅是无根之水,最终就是生活回到老模样,该怎样,就怎样。
我的理解是,想去做和实际去做并让去做的实践过程构成你的生活这两者之间,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。前者支持的力量来自社会的氛围感染,后者支持的力量则更多来自实践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。
换言之,能否在没有他人认同的情况下,安心投入一项实践,从这项实践中获得无关认同的乐趣、并让这份乐趣对冲身体和大脑的疲劳,这是我们在决定是否进入一项实践前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。
有时我在想,我为什么而工作,是认同(或者说责任心)还是乐趣。我不知道这两点是否仍然有些片面,但至少当下的我认为,更多是乐趣。因为乐趣对应着具体可感的微小正反馈,也是一些治疗拖延的观点中认为的提高做事积极性的关键所在,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些宏大叙事中,但却一定生活在具体的感受里。
所以面对一些想做而未成行的事,最好的做法还是如先前知乎回答所说:
我自己的建议是,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生活,最好先去找一个目的,比如你想活的像画家那样洒脱,那你最好就先想着画出一幅画。
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,实际是我想做一件什么事,然后我做这个事的过程,成了我的生活。当你辛辛苦苦的画完这幅画,从学画到磨练到日夜敏思苦想,你自然就会变得像画家那样看待事情,变得洒脱,但同时你也品尝到了画家的痛苦。
这就是我们塑造一种生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