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塑造生活

支持的力量 #

关于“想要”和“做”,知乎答主朱炫有这样的回答(原回答):

人的生活,不是说,我想活成什么样,然后我脑袋一震,变身,巴拉巴拉,我就变成这个逼样了,不是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每次想改变自己的生活,往往徒劳无功,他们只是倾向于模仿旁人生活中那些光彩的部分。

看见艺术家的洒脱,就想学洒脱,看见政治家的威风,就想学威风。这样的模仿仅仅是无根之水,最终就是生活回到老模样,该怎样,就怎样。

我的理解是,想去做和实际去做并让去做的实践过程构成你的生活这两者之间,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。前者支持的力量来自社会的氛围感染,后者支持的力量则更多来自实践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。

换言之,能否在没有他人认同的情况下,安心投入一项实践,从这项实践中获得无关认同的乐趣、并让这份乐趣对冲身体和大脑的疲劳,这是我们在决定是否进入一项实践前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。

有时我在想,我为什么而工作,是认同(或者说责任心)还是乐趣。我不知道这两点是否仍然有些片面,但至少当下的我认为,更多是乐趣。因为乐趣对应着具体可感的微小正反馈,也是一些治疗拖延的观点中认为的提高做事积极性的关键所在,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些宏大叙事中,但却一定生活在具体的感受里。

所以面对一些想做而未成行的事,最好的做法还是如先前知乎回答所说:

我自己的建议是,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生活,最好先去找一个目的,比如你想活的像画家那样洒脱,那你最好就先想着画出一幅画。

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,实际是我想做一件什么事,然后我做这个事的过程,成了我的生活。当你辛辛苦苦的画完这幅画,从学画到磨练到日夜敏思苦想,你自然就会变得像画家那样看待事情,变得洒脱,但同时你也品尝到了画家的痛苦。

这就是我们塑造一种生活的方法。

新一年

几件事情 #

在一年里少有的寒假休息时间,我没有和放假前想的那样,能用很多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,那些在时间宝贵的日子里吸引着我的事情没有在寒假里延续ta们的吸引。我突然发现,“我不知道做些什么好”。
在信息充裕的当下,我觉得至少有几件事情可以理解:

  1. 生活当然要有目标,但生活本身是由实现目标的过程撑起来的,我们生活在过程里,过程中的苦辣酸甜才成为生活本身
  2. 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是发乎内心的乐趣领着我们往前走,抵抗生活里的琐碎,内心的乐趣如同大数定律里的变量回归后的均值
  3. 实践好过空想
  4. 生活值得审视,借助规律和科学方法,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更为宝贵的价值,它们关乎生命真正的体验。

新的一年 #

生活在于乐趣,乐趣来自实践,以我们的春节为单位,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每一个单位里尽可能地实践、在实践过程里理解生活。
至少我想看到,每段时间都可以在我身上留下痕迹,这可以是生活最低的希望,但也是生活最高的要求。

无意击发

无意击发

有时我觉得,假使再小的事,如果认真去看,认真去想,你也可以从里面看到很多东西,正是这些最细微的东西,会反复以某种形式出现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。

大三的手枪射击课上,带上最后的考核,我们总共实弹射击了四次,前面每次射击有两轮,每轮五发,不出意外的话,可以拿到十个弹眼,至少,也有五六个。

课上教员讲:有意瞄准,无意击发。我看着年纪挺大的教员,感觉一切都还是手拿把捏,……直到上场。上场后才发现,右手抖动得眼睛根本瞄不准。

结果毫不意外,前面几次课每次基本都是五中一、五中二,这种感觉也相当奇妙,你模糊地看到一个白圈,尽力控制手腕,听见砰的一声响,想立刻跑去看看是十环还是九环,但必须要忍住这份心情,等到五发完毕,教员喊到捡靶时,才能冲过去查看,然后发现偌大一张靶纸,只在边缘处能看到一到两个眼儿。

在连续几次五中一五中二,甚至还有一次五中零后,我才开始正经认识到有点不对劲,开始想到那句教员经常提到的“有意瞄准,无意击发”。在考核可能不及格(当时看可能大概率不及格)的情绪驱动下,我拿到空枪后,就拿对着墙上的靶子练瞄准,似乎进入到了所谓的“心流”的状态里。当所有人并列一排练习瞄准时,扳机声不绝于耳时,我只沉入在自己的世界里,瞄准—略用力—惊响,周而复始。

最后考核上,我出乎意料地很快打完了五发,在焦虑和平和混杂的情绪中,等待着拿下自己的靶纸,三发十环、两发九环,四十八环。

这种“失败—努力—思考—成功”的模式怎么想都是让人振奋的,考核完的几天里,我都感觉沉浸在喜悦中,这种喜悦也支持着我在最忙的大三学年中一点点排解各种负面情绪。

在之后的很多事情里,我才后知后觉到,“有意瞄准,无意击发”可能就是生活里很多事情的剪影。平常生活里,我们更多地在瞄准而非击发,如果为了最后的那一瞬击发而动作变形,弹着点大概率就会偏离瞄准点。

写下这些时,不远处枪声再起,我意识到,我能做的,并不是祈祷瞄准和击发的时间足够短,能趁枪口不注意,把子弹送上弹道,而是注视着三点一线,在瞄准中稍用力在右手食指上。过了不知道多久,听到砰一声响,虽然看不到,但心里已隐约明白,靶纸中间已经多了一个眼儿了。